尊敬的各位領導和老師:
上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紅軍的長征》,本著高中歷史新課標新理念,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方面來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紅軍的長征”一節(jié),主要講述紅軍長征的歷史原因、艱苦歷程和歷史意義。它在國共十年對峙的歷史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特殊地位。無論在本章還是在整個中國近現代史乃至今天,都有著重大的深遠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王明“左”傾錯誤、遵義會議、長征歷史意義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理論聯系實際觀點客觀評價歷史事件和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借助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教材為依托,聯系社會現實問題進行材料教學實踐與討論課實踐,如設計試題“金線串珠”案例分析。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王明“左”傾錯誤教育學生一切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2)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實質是由其階級立場決定的。
(3)紅軍長征教育學生學會生存合作,敢于接受挑戰(zhàn)和考驗,樹立“長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重點一:紅軍長征
紅軍長征是本節(jié)內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紅軍長征是黨在成長中經受的一次重大考驗,關系著中國的命運和前途。它的勝利不但使革命轉危為安,還標志著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開始。因此重點講解。
重點二: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本課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它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是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是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是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因此重點講解。
2.教學難點
難點一: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這個政策是蔣介石繼“不抵抗”政策后提出的對內對外的基本準則,涉及到國共兩黨的階級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之間的斗爭,從字面上很難看出蔣這一政策的實質意圖。因此是教學中的難點。
難點二:遵義會議是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如重點二所述)
二、教法學法
(一)教法
1、 問題導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為主,實現由重“講”到重“學”的轉變;遵循認知規(guī)律以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教學就可以這樣嘗試。
2、講述法、多媒體演示法--利用多媒體平臺、音頻視頻材料、地圖等教學設備,如對長征歷程的教學。
3、案例分析法--材料實踐演練,理性思考,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養(yǎng)成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現實問題的歷史分析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對遵義會議的教學。
4、探究討論法--激發(fā)興趣,合作探究;采用“閱讀看圖-情境設問-討論回答”的方式,體現動眼動手動口“三個整合”的教育理念,如對長征歷史意義的教學。
(二)學法
1、學情分析:高中生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自學歷史教材沒有多少障礙,對紅軍長征的內容在小學初中有所學習,感性認識較強,不喜歡老師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講授。但發(fā)散思維、知識連貫性、學科遷移能力不夠。
2、學法指導:本節(jié)課主要以指導學生自學為主,適宜、適時地對學群學,合作探究。學生運用政史地知識相結合,緊扣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這一主線,圍繞紅軍為什么要長征?長征中面臨怎樣的困境?如何克服這些困境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學習,充分發(fā)揮教與學的積極性,以達到“教得輕松,學得有勁”的效果!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十送紅軍》,導入新課。(并展示圖片毛澤東等爬雪山的情景)
以音樂和圖片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營造課堂氛圍。
(二)講授新課
第 1 時 段
導入新課后,展示導學提綱,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教材,邊掌握教材邊完成問題,教師隨堂指導。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實現由“重講”到“重學”的轉變。
出示(導學提綱)
1、紅軍為什么要長征?歷經哪些艱難險阻?
2、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從哪里看出遵義會議標志著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3、簡要談談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并說說什么是“長征精神”?
第 2 時 段
學生通過自學,圍繞著“紅軍為什么要長征?”這一問題展開交流討論;教師參與探討,引導學生回顧“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及蔣介石的內外政策;其中有關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可讓學生閱讀課后材料解析題【P22】加深理解這一政策之實質。然后教師簡要歸納: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以“安內”為借口,對日本侵華妥協退讓,卻集中力量“圍剿”紅軍;進而啟發(fā)學生分析比較紅軍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的情況以及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
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實現雙主體。 培養(yǎng)合作、探究的精神
第 3 時 段
關于紅軍長征歷程,課堂中開展題為“我心中的‘長征風采’與你分享”活動,讓學生結合教師所展示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及播放的紅軍長征視頻剪輯材料,自由發(fā)言、談談長征軼事。
多媒體演示,使抽象內容直觀化,降低了學習難度。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tài)的概念。
然后教師簡單概述長征的路線及其過程中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尤其“遵義會議”。經重點講解后,通過案例分析深化理解,(教師出示“案例分析”)指導學生結合閱讀材料從共產國際與中共的關系、遵義會議的內容、會議前后紅軍長征截然不同的狀況,突出強調遵義會議對中國革命發(fā)展產生的深遠影響,從而突破這一重難點。
材料實踐演練,理性思考,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出示“案例分析”
一、閱讀材料
材料一:遵義會議集中全力糾正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上的錯誤,是完全正確的。這次會議開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央的新領導,是中國黨內最有歷史意義的轉變。
---《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材料二:遵義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決議根據黨和紅軍當時所處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集中解決了最有決定意義的軍事路線問題。鑒于當時黨內大多數同志對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政治上的錯誤尚未清醒認識,決議上寫了“黨中央的政治路線無疑義的是正確的”
---《中國紅軍長征記》
材料三:中國共產黨自1922年7月決定參加共產國際后,成為其中一個支部……過去,對于共產國際的決議及其派來的代表的意見,往往照抄照搬……在長征開始前不久,因上海中央局被破壞,黨中央失去了與共產國際的無線電聯系……而共產國際派來的李德因在軍事指揮上犯了錯誤,在會議上處于被批評的地位,他再也不能發(fā)號施令了。
---《中國紅軍長征記》
材料四:1935年2月上旬,中央給陳毅等人拍來電報,大意是:中央政治局開了擴大會議。博古等負責同志的單純軍事觀點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這次行動他們負責。這是嚴重的失敗,但不是政治路線的錯誤。對于中央的電報,當時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過去的錯誤的確不是政治上的錯誤。陳毅說:“我的看法不同。他們在遵義會議還不能提政治路線,提政治路線黨要分裂的,只能提軍事上錯了,博古錯了,讓博古下臺,這樣全黨在毛主席的路線下團結起來,完成長征……中央主要是政治上的錯誤,政治上的錯誤導致了軍事上的錯誤!
---《三年游擊戰(zhàn)爭》
回答:
1.遵義會議從哪些方面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中的統治?
2.遵義會議著重解決了什么問題?一再強調了什么問題?
3.陳毅的看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4.為什么說遵義會議在事實在確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5.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6.遵義會議使黨、紅軍和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我們得到什么啟示?
第4時段
在講述長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時,以教材為依托,精心設計試題“金線串珠”。教師播放了紅軍長征的有關圖片及視頻材料,采用“閱讀看圖-情境提問-討論回答”的方式,體現“三個整合”的教育理念。
拓展思維,實現理論升華和情感升華
出示“金線串珠”
二、閱讀材料
材料一:紅軍長征的圖片(略)
材料二: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毛澤東
材料三:(以視頻的形式播放)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回答:
1.根據材料一提供的信息,指出紅軍在長征中克服了哪些方面的艱難險阻?
2.簡要談談長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3.在歷史上,中共主要領導人曾多次強調和使用“長征”一詞,這主要是為什么?
4.你知道什么是長征精神嗎?
教師簡單歸納后,以江澤民同志關于“長征精神”的概述及播放音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結束本課。
江澤民同志指出“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